我们就通过人工割除打捞来控制水草数量。
同时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到2020年,全市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达到450万千瓦左右同时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到2020年,全市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达到450万千瓦左右。
到2020年,城市清洁取暖率将达到85%以上。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潍坊市深入调整能源结构,稳步推进多种清洁能源替代,促进用能结构日趋合理。为打好蓝天保卫战,潍坊市大力培育绿色环保产业,不断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鼓励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消费,根据有关要求,到2019年年底,实现全市农村清洁型煤推广全覆盖据测算,辖区内100多家大小企业,每年可实现VOCs减排20吨,区域PM2.5排放有效降低。如今到这里集中喷涂,除省去硬件投入外,一年运营成本还可节省近七八万元。
为确保顺利关停,市长亲自披挂上阵,深入一线调研燃煤电厂关停情况,亲自联系协调电网、电厂的关停调度、改建等问题,确保民生稳定、企业生产稳定。攻坚战强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浙江省PM2.5总体浓度已经达标。
坚持因地制宜,多元施策,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清洁取暖,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为解决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问题,提高汾渭平原治理大气污染的内生动力,我国印发实施了《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并细化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措施,强调以燃煤污染控制为重点,切实抓好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和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9.0%,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全国淘汰10蒸吨/时以下燃煤小锅炉3万余台,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由12个增加到35个,完成散煤治理任务480万户。
汾渭平原是陕、蒙、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普遍以公路运输为主,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了公路运输压力。日前,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处高位,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大气污染防治仍然任重道远。
一是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燃煤污染特征明显。2018年,我国推动产业、能源、运输和用地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攻坚之年。汾渭平原虽然列入了大气治理重点地区,但目前污染仍然较为严重。
汾渭平原有氧化铝、焦化、钢铁、煤化工等重化工企业,企业规模偏小,装备水平较低,且多数企业尚未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火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比例低于京津冀水平,污染治理水平有待提高。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首次低于60%。四是特殊地形和气象条件,污染物不易扩散。河北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散煤清洁替代,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专项整治,散乱污企业持续动态清零。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2018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6.4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3%。天津市2019年将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和柴油施工作业机械清洁化改造,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取暖散煤清洁化替代,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
刘炳江在发布会上表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刘炳江表示,首先是稳步推进清洁取暖,在推进过程中,坚持统筹协调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坚持以供定需、以气定改、先立后破,根据清洁能源供应量确定改造任务。
蓝天保卫战是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备受社会广泛关注。上述在生态环境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释放的信息表明,我国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工作卓有成效。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继续实施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全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8.1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0%。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未来还存在较大治理空间。煤炭消费量增长1.0%,原油消费量增长6.5%,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7.7%,电力消费量增长8.5%。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今后,我国将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及汾渭平原的散煤治理,到2020年采暖季之前,平原地区要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薛志刚称,我国还是要改变偏煤的能源结构,以京津冀为例,虽然地方不大,但是单位面积煤炭的消耗是全国的5~6倍,所以要坚持把重点地区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下来蓝天保卫战是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备受社会广泛关注。
此外,贵州、甘肃、黑龙江等地都纷纷提出了煤控目标。汾渭平原虽然列入了大气治理重点地区,但目前污染仍然较为严重。
煤炭消费量增长1.0%,原油消费量增长6.5%,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7.7%,电力消费量增长8.5%。汾渭平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汾渭平原首次被提到蓝天保卫战主战场的地位。汾渭平原有氧化铝、焦化、钢铁、煤化工等重化工企业,企业规模偏小,装备水平较低,且多数企业尚未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火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比例低于京津冀水平,污染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继续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日前,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处高位,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大气污染防治仍然任重道远。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2.1%,上升1.3个百分点。
2018年6月13日,国务院颁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对重点区域的划分有了新调整,达标的珠三角退出,污染仅次于京津冀的汾渭平原进入。浙江省PM2.5总体浓度已经达标。
全国淘汰10蒸吨/时以下燃煤小锅炉3万余台,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由12个增加到35个,完成散煤治理任务480万户。据刘炳江介绍,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
全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8.1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0%。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9.0%,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2018年,我国推动产业、能源、运输和用地结构持续优化。为解决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问题,提高汾渭平原治理大气污染的内生动力,我国印发实施了《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并细化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措施,强调以燃煤污染控制为重点,切实抓好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和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
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1.8%、10.2%、10.8%。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未来还存在较大治理空间。
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1%。原来位于重点区域的珠三角,PM2.5浓度持续降低,连续四年总体达标。
上述在生态环境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释放的信息表明,我国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工作卓有成效。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继续实施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